隨著汽車無人駕駛逐漸走入現實,更加前沿的黑科技“飛行汽車”也漸漸浮出水面。飛行汽車既能在地面上行駛,又能在短時間內通過變形在空中飛行,是一種新型的短途陸空兩用的交通工具。

Transition飛行汽車
近日,第二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吉利控股集團全資子公司、全球首家飛行汽車公司美國Terrafugia(太力)飛行汽車公司CEO Chris Jaran在公開演講中表示,全球首款量產飛行汽車Transition將于10月底開始接受預訂,售價約合人民幣200萬元,預計2019年能夠完成交付。同時,新車最初只在美國銷售。
Terrafugia公司表示,這款飛行汽車可以在地面行駛模式和飛行模式靈活切換,兩個模式之間的切換僅需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據悉,新車將由太力汽車位于杭州臨江工業園的工廠(在建)生產并試裝。在杭州試裝后的飛行汽車將運到美國進行調試,最后才向用戶交付。
在技術研發方面,飛行汽車Transition在飛行模式時,僅由一臺四缸渦輪增壓汽油機進行驅動,最高飛行時速將可達到160km/h,在地面行駛時由混合動力系統驅動。Terrifugia公司還計劃將在本月展示其研發的第二款飛行汽車產品,并表示在2025年將其投入市場。
?全球飛行汽車項目累計投資超138億元
除Terrafugia外,荷蘭飛行汽車公司PAL-V也計劃在2019年將首款量產車Liberty的鑰匙交到用戶手中,據悉該車售價在40萬美元左右。

PAL-V Liberty 飛行汽車
不僅吉利、荷蘭PAL-V發力飛行汽車,而且國際范圍內也有多家企業開始進行此項目的研發。在第87屆日內瓦國際車展上,奧迪、空客和Italdesign共同合作研發的智能飛行概念車“Pop.Up Next”亮相。

Pop.Up NEXT 概念飛行汽車
另據外媒報道,日本正在積極開發飛行汽車,包括網約車出行服務公司優步和飛機制造商空中客車在內的公司共同開發飛行汽車,計劃在未來十年內使得飛行汽車在日本投入使用。
此外,英國汽車制造商阿斯頓·馬丁、勞斯萊斯以及德國汽車制造商戴姆勒、保時捷等著名車企,也相繼發布或透露了其研發飛行汽車的概念版本與計劃,開始正式涉足這一領域。
在第二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王賀武介紹道,2017年全球有超過20個團隊在進行飛行汽車研究,參與者主要分為四類,波音、空客等老牌飛行公司,戴姆勒、吉利、豐田等汽車公司,以及互聯網科技公司、初創企業。與此同時,飛行汽車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谷歌、騰訊、吉利、優步等企業的累計投資已超過20多億美元(人民幣約138億元)。
整體來看,飛行汽車還處于概念驗證階段,大部分飛行汽車項目尚在孕育。王賀武介紹,多數企業還停留在“PPT造車”階段,只有少數幾家資金背景較強的企業已有成型產品。進展較快的企業不但已經開始規劃產品上市,也開始討論商業應用模式。飛行汽車與出行服務融合是一個主要趨勢,優步、波音、吉利等企業都已展開相關規劃。
?緩解交通擁堵但面臨諸多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若想駕駛飛行汽車,除需要駕駛執照外,還需要飛行駕駛執照。同時,飛行汽車仍然面臨法規監管、空域開放、人員培訓機制等種種問題。
目前,我國針對飛行汽車相應的法律法規還未出臺。但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政策法規對飛行汽車的監管機制已較為完善,對飛行汽車上路也擁有一些統一的標準。然而,面對城市高樓林立的現實因素,政府對駕駛者本身的要求也必然遠遠高于駕駛傳統汽車。
除此之外,飛行汽車還將面臨著安全方面的問題。作為一種新的出行方式,怎樣管理能夠減少安全隱患,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一旦發生意外,哪怕只是簡單的零部件掉落,其所造成的傷害也將遠遠高于傳統汽車,并且由于其無法像地面交通有跡可循,如何追究責任也是一大難題。
不僅如此,由于飛行汽車在飛行時基本位于低空空域,當大規模民用化后,必將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其必須得到政府監管部門的認可以及專門法律的保障與制約,然而在涉及交通、空域的復雜規范時,法律體系又不可能在短時間有所完善。
可以說,目前飛行汽車制造領域仍有諸多需要考慮的制約因素,但是為什么仍會有企業提前布局,進入這個領域呢?有業內人士分析道,在世界的主要大城市群,人口集中的程度在進一步增高,交通擁堵的問題日趨嚴重,飛行汽車這種三維的出行方式將會是緩解交通擁堵的一種解決方式。
新能源汽車產業網是面向新能源汽車整車、充電設施、電池、電機、電控、配套產品及技術領域,致力于提供最新的、最前沿的行業資訊和市場動態,打造我國最專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信息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