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實現了大幅增長,但是,由于騙補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數據上出現了一些偏差,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技術差距:國內能造的不是消費者想買的
拋開汽車外觀及車身內部的美觀度和舒適度不談,新能源汽車或者說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在于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與電控系統。但在這些領域,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缺乏成熟的技術支持。 同時,在車輛的動力總成上,中國至今仍然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包括上汽在內的國內汽車廠商只能通過與海外巨頭合作、采用共享知識產權的方式研發自己的車型。實際上,相比于特斯拉為代表的高技術車型,國內的電動汽車產業似乎再次陷入了中國制造“低質低價”的死循環。而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特斯拉的價格門檻太高了,同時也拿不到補貼。
2、使用不便:充電樁設施匱乏依舊
充電難是電動汽車老生常談的問題,只是到了現在仍未解決。由于當前電動汽車廠家的電池規格、充電電壓和電流各自為戰,加上五花八門充電設備,一些電動車用戶已經遭遇到了與公共充電樁的匹配問題。同時,通過行政命令要求新建住宅,商業和辦公區域預留充電位同樣無法保證這些充電設施會與充電需求的分布相匹配。
3、更深層次的問題:能源隱憂和新進者
從環保的角度上看,電動汽車最大的優勢便在于零排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不會產生巨大的間接污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有接近70%的電力來自于燃煤火力發電,超過20%來自于水力發電,核電、風電、氣電等合計占比約10%左右。而在美國,氣電的占比超過40%,燃煤火力發電不到30%,其余則為核電、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如果沒有清潔的電力能源,發展電動汽車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新能源汽車產業網是面向新能源汽車整車、充電設施、電池、電機、電控、配套產品及技術領域,致力于提供最新的、最前沿的行業資訊和市場動態,打造我國最專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信息服務平臺。
本文資料來源于網絡。新能源汽車產業網(evsc.cn)整理編輯。如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