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其實早在2009年就出臺了,在2009年北上廣深等13個發達城市為試點推出了定額的新能源汽車補貼。2010年將試點擴張至20個城市,其中有五個城市啟動了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是補貼政策的開端。而今年6月份開始實施的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相對于之前的政策已經有所收緊了。
相比 2017 年最低 100 公里起步的標準,2018 年提升至了 150 公里起步,同時劃定五個補貼等級,其中 R ≥ 400 公里(400 公里或以上)的車型能獲得最高補貼。
2018 年新政還對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劃分,以提供不同的補貼數額。
補貼政策的變化,勢必會給傳統車企和新造車企業帶來變化,整個汽車行業將要變革一番。
市場競爭加劇
中國品牌方面,2018年江淮汽車有5到6款新車上市,比亞迪、吉利、奇瑞等也在加速推新品。像蔚來、小鵬汽車、威馬等新造車企業也都加快了量產步伐。外資企業方面,大眾、日產、豐田等外資企業加快了在中國推出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步伐,電動汽車行業巨頭特斯拉還將在上海臨港地區開設超級工廠,進一步加大了汽車行業的競爭。
技術升級加快
新能源車技術升級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出現三大變化。首先是到2020年新型動力電池將實現產業化。其次是輕量化,產業將逐步形成以鋁合金、復合材料為主的整車輕量化技術平臺,推動技術開發能力和產業鏈形成。再次是智能網聯化,產業逐步實現駕駛輔助技術產業化應用,形成部分自動駕駛技術平臺。
自主品牌將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深入推進,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化發展也迎來了契機。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的經濟支柱產業,加強國際化合作也提上了議程。拿吉利來說,入股戴姆勒集團也是為其在搶占新能源汽車市場上鋪路。在全球各大車企中,戴姆勒集團屬于電動車方面發力較早、路線較廣的一家,從奔馳EQ電動車子品牌到奔馳B級燃料電池車,戴姆勒擁有非常完善的新能源汽車技術。
新能源汽車產業網是面向新能源汽車整車、充電設施、電池、電機、電控、配套產品及技術領域,致力于提供最新的、最前沿的行業資訊和市場動態,打造我國最專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信息服務平臺。